地 址:万载
电 话:0781-986327
网址:fact.aylalighting.com
邮 箱:nanfenqu3537@126.com
原标题:自他之后 ,自他之后电影才获得了独立的电影得独地位艺术地位
一切想要谈论电影的人 ,在开头言说之前,才获首先会撞上一个棘手的艺术问题:当我们在谈论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王家卫曾坦言“不存在艺术电影 ,仅仅有电影的自他之后艺术”——道出了今日电影导演的普遍生存处境 。即使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电影得独地位电影导演却从未获得“艺术家”的才获身份 。电影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机械复制技术奇迹般的艺术发明,复制了二十世纪历史的自他之后喧嚣与混沌 。它是电影得独地位娱乐工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是才获某一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品 ,仅仅有在极罕可见的艺术时候,它成为了围绕视听关系展开的自他之后电影艺术。倘若一位电影导演将电影视为一门艺术,电影得独地位就意味着此人要在一个被金钱和政治控制的才获世界里,寻求成为一种“例外”的可能 。
正如罗贝尔·布列松的一生所做的那样,他通过使自己成为电影史的局外人——用让·科克托的话说 ,布列松“在导演这个可怕的行业中显得与众不同”——展示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换言之,当我们谈论罗贝尔·布列松,就在谈论电影的艺术,并以此尝试接近二十世纪电影史中最伟大最神秘的心灵 。
罗贝尔·布列松(Robert Bresson,1901—1999),法国导演 、编剧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 。其电影《乡村牧师日记》(1951)、《死囚越狱》(1956)、《扒手》(1959)、《圣女贞德的审判》(1962)、《很可能是魔鬼》(1977) 、《钱》(1983)等享誉全球 ,被奉为影史经典 。在四十多年的电影生涯中,布列松共计拍摄了十三部长片和一部短片,并先后获得戛纳 、柏林 、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数十项大奖 ,影响深远。著有《电影书写札记》。
然而悖论在于 ,除了罗贝尔·布列松一生拍摄的十三部电影和一本薄薄的《电影书写札记》 ,人们对他所知甚少。正如布列松在电影工作中所做的事情——将一切删减直至必要——布列松也对人生的大部分经历保持沉默,比起讲述一点儿引人入胜的故事 ,他宁愿将自己的人生收缩为银幕外一个沉默的影子,作品边缘的一个神秘脚注 。因此,近期出版的这本迟到的《电影的节奏是心跳 :罗贝尔·布列松谈话录》(法语原版首版于2013年)几乎像是一个失落已久的馈赠,它完整地收录了1943年至1983年之间,布列松四十年的电影创作生涯里 ,回应每部作品的采访文章 ,这些散落的文章为他的电影世界提供了一点儿阐释的入口。
布列松曾引用《圣经》上的句子来解释自己为何如此审慎地看待话语 :“你将为所说的一切空话付出代价。”因此 ,布列松以一种非同寻常的严谨态度看待每一次访谈。在谈话中,他尽可能明晰地表达出他的艺术观念,避免因用词并不准确而产生的谬误 ,并修剪掉不必要的部分 。最终,他的话语以一种令人屏息凝神的朴素、专注、谦逊,抵达了纯粹的精神运动 。阅读这些谈话,就仿佛跟随一位智者,沿着思想的小路不断行进,挖掘着电影艺术的内在可能。在这条路的尽头,布列松的电影书写理论 ,变得前所未有地完整和明晰 。
当人们不断地宣告“电影已死”时 ,这位常常被人们指责过于“悲观主义”的电影大师,却早已道明了电影艺术的辽阔前景:“电影无边无际,我们什么都没做。”
电影的沉寂时代,
他已说出“法国新浪潮”的核心
1901年 ,罗贝尔·布列松生于电影诞生的国度——就在前一年 ,巴黎的万国博览会首次向公众展示了“大电影院”的雏形,标示着痴迷于幻象的二十世纪的到来。然而 ,和“电影”几乎同龄的布列松却很晚才开头拍电影,因此错过了电影的童年 。
直到三十三岁那一年,布列松拍摄了第一部短片《公共事务》(1934),又过了九年 ,布列松才终于拍摄了第一部长片《罪恶天使》(1943)。这部电影后来被称为停战协定以来最伟大的法国电影之一。而在这一年 ,布列松初次以电影导演的身份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在一篇标题为《(电影)需要一位作者》的采访中,他说道:“电影正是那种需要风格的作品 ,它需要一位作者 ,一种书写。电影作者在银幕上书写,借助时长不同的分镜头以及多变的拍摄视角来表达自我 。”
《罪恶天使》(1943)剧照。
我们惊奇地发现 ,布列松在他的职业生涯之初,已经清晰地陈述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核心观念 。而此时,安德烈·巴赞尚未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影评人;发起“电影作者理论”的弗朗索瓦·特吕弗还是逃学去看电影的小男孩;还要等五年时间,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才发表了“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还要等十七年,创造现代电影的新浪潮才正式到来……而罗贝尔·布列松在法国电影行业的沉寂时代 ,独自思考着“电影书写”的艺术 ,并尝试通过一次次“练习”接近这门艺术的本质 。
《电影的节奏是心跳